“无废城市”让生活更绿色

2024-05-28 

消失不见的“垃圾围城”现象、规范化的垃圾收集转运流程、将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各大项目……近年来,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市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一方面,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干净美丽,另一方面,很多看似无用的垃圾“摇身一变”,成为绿电、再生骨料等可利用的再生产品,重新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提起“无废城市”,常见的一个误区是认为不会有任何废弃污染物。其实不然,“无废城市”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它不仅注重环境保护,还在于让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率更高、社会效益更好。

“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相伴产生的垃圾也日益增多,如何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立起完整的前、中、后端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以资源化利用项目推进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提升垃圾生化处理能力,助力城市绿色发展,是重要举措之一。

5月25日,记者在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看到,运城万瑞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几名工作人员正驾驶挖掘机来回穿梭,将从中心城区收集来的建筑垃圾进行运输、处置。经过建筑垃圾破碎筛分生产线、海绵城市透水砖生产线、再生商砼生产线、再生水稳拌合料生产线等不同工序加工,众多原本没有价值的建筑垃圾变身为再生骨料、轻物质燃料、透水砖等建筑再生品,用于市区街道、公园、人行道、停车场的建设中。

这背后离不开我市谋划实施的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内容有1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6个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中心城区产生的建筑垃圾经建筑垃圾特许经营企业统一收集、运输后,运往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和消纳场进行处置。整个项目能实现运城中心城区、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湖高新区等范围内建筑垃圾的统一管理、清运、处置和利用,可覆盖建筑垃圾清运、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年综合处理能力达200万吨。

在城市中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同的街道间隔分布着一些垃圾收集点。这里大大小小的垃圾桶,承载着来自千家万户的垃圾。生活垃圾有价值吗?如何再被利用?作为普通市民,有没有分类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垃圾是放错位置的“宝藏”,经过现代环保工艺的焚烧资源化利用,这些生活垃圾可以变为“绿色电能”重新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近年来,逐步细化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而促进节能减排。

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得益于我市实施建设的重点民生环保项目——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开启了“全焚烧、零填埋”新篇章,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的绿色循环利用,有利于城市绿色文明高质量发展。

垃圾焚烧发电,需要足量的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清运。据了解,目前,中心城区的垃圾清运工作实施“日产日清”、统一收集清运的模式。每天,各网点工作人员将垃圾统一收集转运至7个垃圾中转站和9个垃圾点位地埋桶,再由专门的转运车辆将其转运至位于夏县庙前镇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经过发酵、焚烧、发电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后,生活垃圾就可变为宝贵的电力资源。

厨余垃圾也找到了自己的“变身”之路。为更好地实现垃圾分类与循环利用,我市因地制宜实施了运城市餐厨垃圾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对运城中心城区、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湖高新区、夏县城区、平陆县城区的企业、学校食堂及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食堂、宾馆、饭店和各类小吃店、饮食摊点等产生的食物残余、食品加工废料、废食用油脂等进行收集加工,有效提升了城市餐厨垃圾的处理能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绿色城市建设。

该项目于2023年8月16日开工,整个项目配备了17辆收运专用车辆,规划了13条收运路线,预计于2024年9月底前完成收运范围内全覆盖,餐厨垃圾收运率达80%以上,并可做到收运后的餐厨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截至目前,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于今年5月底开始进料调试。

“无废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我市也在不断开展分类微课堂、分类进万家、分类快闪秀、分类体验日、分类达人说、志愿百日行等活动,以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垃圾分类深入人心,让更多群众了解、支持、践行垃圾分类,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记者 祁克宁 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