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掐”绘,让非遗更有活力

2024-06-27 

身穿军装守国安民,退役回乡带动就业。近年来,我市许多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为家乡各行各业的建设贡献热血与青春。山西艺佳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文平就是其中一个,他身上既有非遗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匠心”显现,又有新时代创业者的激情与执着。

近日,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山西选拔赛暨山西省第十一届星火项目创业大赛运城市初赛中,梁文平作为掐丝珐琅项目的路演人进行项目宣讲,该项目最终获得专项赛乡村振兴赛类别二等奖。多年来,活化传统技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带动就业能力……作为一名年轻创业者,梁文平在创新创业路上笃定前行,用指尖艺术筑梦未来。

“热爱是我前行的动力”

恢宏大气的《鹳雀楼》、精美绝伦的《朝元图》……走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掐丝珐琅釉画第五代传承人梁文平的工作室,制作精良的各类作品绚烂华贵、令人惊叹。

左手捋金属丝,右手自如切换剪刀和镊子,一弯一绕、一点一掐,柔软的金属丝被梁文平“掐”出各式轮廓。“这是我正在创作的大型作品《朝元图》,我们的产品不仅有装饰画,还有摆件、首饰、日用品等,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也能赋予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梁文平介绍。

制作掐丝珐琅釉画,梁文平有童子功。从小他受外公、母亲的影响,对这项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时间就学习。大学时,他还创建了社团,带着同学们一起制作非遗产品。“退役后我也从事过其他工作,但内心对掐丝珐琅技艺的热爱有增无减,所以选择专心从事这个行业。”梁文平说。

2009年,梁文平创办了掐丝珐琅釉画艺术工作室,之后成立了公司,创业之路开始起步。创业路上千万难,梁文平要面对的,不仅是产品的制作和创新难题,还有经营与销路问题。“刚开始,公司人手不够、资金不足、知名度不高,各个方面都要考虑。我一边专心制作产品,一边学习管理、销售知识,慢慢积累经验,熬夜、加班是常事。”梁文平说。

创业的困难没有阻挡梁文平前进的步伐,家人的支持更是成为他坚持的动力。“他经常白天忙公司的事,晚上处理大幅画作,还不时外出学习、交流,非常辛苦。后来,我也开始学习,从事这个行业。”梁文平的爱人卜瑶瑶说。

在梁文平的坚持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位非遗传承人,关注到了山西艺佳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掐丝珐琅釉画,产品知名度逐年提升。联系梁文平的,有慕名学艺的年轻人,也有登门购画的客户、高端产品的订单,以及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特色产品推介平台。

为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多光彩,让产品在市场上更受关注,近年来,梁文平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宣传活动,包括贸易展览、产品展示、公益展览、创业项目推介等。付出就有回报,他的认真准备和精心推介,换来了一个个订单、一次次认可。

“政府部门提供的平台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知名度,还能结识外地企业、厂商和供货商,帮助我们打开产品销路。以近期的深圳文博会为例,我们公司就拿到了价值1000万元的订单。”梁文平说。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密匙’”

掐丝珐琅这项非遗技艺需要纯手工制作,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懂得色彩搭配,才能做出高端的产品,这是实现量产的一个拦路虎。不仅要让非遗传承和发展得更好、增强文化自信心,还要通过它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梁文平创业的目标。为此,他不断钻研、寻找突破口。

通过改良工序、分解步骤等方法,梁文平摸索出了一个好办法,降低了非遗技艺的学习门槛,能让更多人短时间内参与其中。目前,该公司已带动周边闲散劳动力百余人就业,还通过开展“一校一品”等多个合作项目解决了近百名大学生及近千名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

“像我拿的这个产品,可以分成N个零部件,每个制作者只需要专心完成其中一个,最后把所有零部件组装,就成了一件工艺品。”梁文平说,这样类似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是他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看法。“刚开始我们以装饰画为主,多次外出考察后拓宽了思路,在茶具、相框、盘子、簪子等物品上进行创作,新颖的产品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注意。”梁文平告诉记者,公司已和广州多地达成合作,将掐丝珐琅技艺融入家具、端砚、绣品等当地特色产业,形成了独特的掐丝珐琅文创产业链,不仅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让传统技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谈及掐丝珐琅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梁文平坦言,二者并不冲突,不管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培养传承人,还是将掐丝珐琅做成产品去销售,都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他以关公、永乐宫等运城元素为主题创作的产品,在全国市场很受欢迎。

带动就业、人才培养、设计研发、生产制作、研学旅游、服务销售,梁文平的公司不仅推动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还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梁文平表示,接下来他会结合运城实际,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和人才培训活动,帮助各类群体就业。同时,将借助新材料、新技术的优势,降低非遗技艺学习门槛,一定程度上实现工业流水线生产,让这项传统技艺“活起来”,焕发新生。

(记者 范楚乔 郝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