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蕊彤 樊朋展
7月13日下午,走进中心城区恒大绿洲小区,只见每栋单元楼门前,都停满了各式各样的电动自行车。
从上下班到购物买菜,从送外卖到送快递,电动自行车已成为越来越多居民出行的交通工具。然而,电动自行车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由于不安全充电造成的火灾事故不时发生,加强电动自行车治理已成当务之急。
那么我市情况如何?又是如何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治理的?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人防+技防”
整治电动自行车乱象
今年6月,我市消防、住建、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了25个联合检查组,在全市范围针对住宅小区、自建房、沿街门店、电动自行车售卖点等场所,集中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联合检查行动,力图从源头把好电动自行车上路“第一关”。
除相关部门外,社区也是电动自行车管理上一道重要的“安全阀”。
7月11日上午,盐湖区东城街道高家垣社区的几名网格员穿梭在各网格片区,排查小区楼道、地下室是否停放有电动自行车、是否存在“飞线”充电现象。对于在楼道停放的电动自行车,网格员及时将违规停放的车辆拖离楼道区域,集中放置在室外空旷区域,守护辖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样,在恒大绿洲小区监控室内,工作人员坚守岗位,通过监控画面紧盯每一个楼宇大厅动态,一旦有居民推着电动自行车乘梯上楼或将车子停放在楼宇大厅,就立即通知巡逻员或网格员到场劝阻或挪车。
但一些规模大、居住人口多的社区,通过“人防”手段整治电动自行车实属不易。近年来,在治理电动自行车入户违规充电方面,一些社区也开始利用多种技术为传统的“人防”赋能,比如安装电梯阻车系统、预警平台等,持续推进防范管理。
“电动自行车禁止进入楼道、电梯,本电梯已安装安全装置,电梯暂停运行……”近日,状元府小区的杨先生推着电动自行车刚进入电梯,就听到报警声响起,随之电梯门也一直无法闭合。
为避免小区住户推车上楼、入户充电,该小区在建设初期便在13部电梯内安装了阻车系统。电梯阻车系统通过识别电动自行车影像,触发感应系统,使电梯门锁定,只有将电动自行车移出之后,电梯才能恢复运行。
居民李女士对此赞不绝口,她说:“在电梯内,碰见认识的邻居推车上楼,我就比较尴尬,提醒怕对方对我有意见,若不提醒,电梯空间狭小,万一电池爆炸,后果不堪设想。这个电梯阻车系统恰好解决了我的困扰。”
疏堵结合
电动自行车“有家可归”
管理难的背后,电动自行车停放难、充电难的困境也不容忽视。一些社区管理人员坦言,如果没有充足、便捷的停放和充电设施,整治行动一过,各种违规行为很快就会回潮。
高家垣社区党支部书记鱼潇元深有感触,“我们辖区老旧小区较多,此前在走访摸排中发现,由于充电设施有限,一些居民只能靠‘飞线’或入户充电。这两年,几个小区陆续加建或改建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原先多发的违规充电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治理,既要堵更要疏。堵就是通过“人防+技防”手段防止电动自行车上楼,疏就是提供充足的充电区域和设施。
恒大绿洲小区在建设时,未规划电动自行车停车棚。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增加,小区物业增建车棚,并在绿化带旁、商铺口增加多个伸缩车棚。记者在恒大绿洲小区看到,单元楼门前及小区的空闲地都安装了成排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有的充电设施还安装了遮阳棚,避免电动自行车雨淋日晒。而遮阳棚下,成排的电动自行车整齐停放、井然有序。
如今恒大绿洲小区经过改造后,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数量较为充足。居民觉得充电便利了,自觉地在户外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该小区是我市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改造行动的一个缩影。
“我家楼下新改造了车棚,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能扫码充电,且充满后自动断电,方便又安全。”近日,在新改造的车棚前,盐湖区东城街道凤凰社区居民刘女士竖起了大拇指。
凤凰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不少居民希望增加社区充电车棚的数量。物业也经常接到居民反映,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楼宇门前,不仅影响出行,还存在“飞线”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
面对居民的诉求,该社区在辖区建造了多处共享充电车棚,并对原有的老旧车棚进行了扩建改造。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安全的充电方式,居民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事实证明,综合施策、强化源头管理和配套保障,不失为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的有效路径。相信,随着新建小区的规划建设到位、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有关部门监管措施的完善、群众消防安全意识的提升,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和充电乱象将逐步改善。